新材料
“三環橋”結構幫助理解分子篩拉曼光譜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的化學工程系Wei Fan和化學系Scott M. Auerbach研究團隊通力合作,通過使用純硅分子篩合成、表征實驗及基于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模擬計算拉曼光譜相結合的方法,對于上述結論進行了修正和發展,得出了分子篩拉曼信號應該歸屬于一種更為復雜的復合結構——“三環橋”——的結論。
雙金屬氧化物空心球/碳材料協同構建柔性自支撐鋰硫電池正極
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王紅強團隊設計了一種雙金屬氧化物NiFe2O4空心球和碳(rGO/CNTs)材料協同構建的柔性硫正極材料。
基于硫醇與二硫鍵交換反應的超大蛋白質納米薄膜的合成及應用
陜西師范大學楊鵬教授團隊利用半胱氨酸(cysteine)與特定蛋白質進行硫醇-二硫鍵交換反應,打斷蛋白質部分二硫鍵,進一步引發蛋白質的部分解折疊并在界面聚集,形成了超大二維蛋白質納米薄膜(例如900 cm2)或涂層。
高容量、高穩定聚酰亞胺鋰電池正極材料
東華大學張清華教授、趙昕副研究員等通過邁克爾加成反應合成了一種含苯醌結構的新型二胺單體AQPDA,將其與兩種不同的二酐PMDA和NTCDA聚合分別得到兩種聚酰亞胺正極材料PMAQ和NTAQ。
化工領域
大連化物所發表兩面神粒子研究綜述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健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錢昆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兩面神粒子:設計、制備及其生物醫學應用》(Janus Particles: Design, Prepar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
金納米簇協同雙極電致化學發光構建單界面多目標物同時檢測新方法
西南大學袁若教授課題組在電致化學發光高通量生物傳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上。
首次實現羥基含量高達26.5mol%的功能化聚丙烯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的崔冬梅研究員和法國圖盧茲大學的Laurent Maron聯合報道了利用稀土金屬催化劑前體實現的高活性和高1,2-選擇性的聯系類單體的配位聚合及其與丙烯的共聚反應。
FeOOH_CoO納米針陣列——通過相界面調控提高電解水性能
閩南師范大學汪慶祥教授團隊與新南威爾士大學趙川教授團隊合作,通過簡單、快速的浸漬法在CoO修飾的泡沫鎳(NF)基底上原位制備了一種具有異相界面的FeOOH/CoO納米針陣列。
生物醫藥
新研究有助早期防治神經性疼痛
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抑制神經性疼痛的方法,這有助于對該疾病的早期防治。
德研究揭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機理
德國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的機理,這一發現有助于未來改善針對瘧疾的藥物。
南京醫科大學發現與肥胖相關的炎癥“剎車”蛋白
南京醫科大學課題組近日研究發現,巨噬細胞中有一種蛋白,能像“剎車”一樣減輕慢性炎癥對機體的損傷,該發現對治療與肥胖相關的代謝性疾病有啟發意義。
北京生科院開發環形RNA定量和剪接體轉換識別新方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研究開發了環形RNA定量和差異表達分析的新方法——CIRIquant。與常用的環形RNA分析軟件相比,CIRIquant可以更準確對環形RNA轉錄本進行識別和定量,并為環形RNA的差異表達分析提供了便捷的一站式分析工具。
光電芯片
金屬所等五重孿晶形成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助理研究員周剛等人合作,采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沈陽自動化所圖像拼接偽造檢測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沈陽自動化所邊緣計算課題組研發了一項基于運動模糊的圖像拼接偽造檢測新技術,克服了小分片圖像上難以獲得可靠運動模糊核、相機曝光過程中機身3D運動路徑難以估計、3D路徑在不同位置投影差異性等問題,為圖像拼接偽造檢測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非共價鍵相互作用構筑高性能彈性纖維應變傳感器
西南石油大學李云濤教授和向東副教授及合作者,通過增強導電納米填料與聚合物基體之間的非共價鍵相互作用,制備出具有優異性能的彈性纖維應變傳感器。
鋰金屬電池電解質設計的進展與展望
天津大學的羅加嚴教授團隊從鋰金屬電池電解質(液)設計的角度出發,在線發表了Recent progress of electrolyte design for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前瞻性論文,對近期電解質(液)方面的代表性工作進行了點評,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加以展望。